期,第96期环跳穴middo

取穴方法:

环跳穴又称髀厌、髀枢、环谷、枢中等,为足少阳、太阳二脉之会,它是治疗腰腿疾病重要的穴位,要想取得理想的疗效,取穴准确与否,针感能否传导至足至关重要。《灵腧·经络篇》曰:“胆足少阳之脉……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在这里的髀厌即环跳穴,后虽经历代医学家的系统整理,但对环跳穴仍无准确的定点,均曰此穴在髀枢中。

至年由南京中医学院针灸教研组编写的中医学院试用教材《针灸学讲义》(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才正式提出环跳穴侧卧,伸下足,屈上足,在大转子与督脉腰俞之直线上近大转子侧1/3处陷中取之,针一寸五分至二寸五分。

主要功效:

功能作用:健脾益气。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配伍:配殷门、阳陵泉穴、委中穴、昆仑穴,有疏通经络,活血止痛的作用,治坐骨神经痛。

配居髎、委中、悬钟,有祛风除温散寒的作用,主治风寒湿痹证。

配风池穴、曲池穴,有祛风活血止痒的作用,主治遍身风疹。

治疗病症:

1、运动系统疾病: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脑血管病后遗症,腰腿痛,髋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脚气;

2、感冒,神经衰弱,风疹,湿疹。

治疗方法:

1、针尖略向下方斜刺2.0~3.0寸,局部酸胀,有麻电感向下肢放散,以治疗坐骨神经及下肢疾患。

2、针尖斜向外生殖器及少腹方向刺2.0~3.0寸,麻胀感可达外生殖器,治疗外生殖器及少腹疾患。

3、针尖向髋关节直刺2.0~2.5寸,局部酸胀感,治疗髋关节疾患。

4、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穴位名解:

1、环跳。环,一种园形而中间有孔的玉器或一串连环中的一节,此指穴内物质为天部肺金特性的凉湿之气。跳,跳动也,阳之健也,指穴内阳气健盛。环跳名意指胆经水湿在此大量气化为天部阳气。本穴物质为居髎穴传来的地部水湿,至本穴后,水湿渗入穴内丰满的肌肉之中并气化为天部的阳气,穴内阳气健盛使人在如,故名环跳。

2、膑骨。膑,膝盖骨也。骨,肾气也。膑骨名意指本穴地部的生发之气旺盛,使人体的活动如膝关节般运转自如。理同环跳名解(古有膑刑,即切去膝盖骨使之不能行者,而穴名之膑者取义则正相反)。髋骨名意与膑骨同。

3、分中。分,分而散之也。中,与外相对,指内部。分中名意指穴内气血在此分而散之。本穴物质为居髎穴传来的地部水湿,至本穴后地部水湿气化并散于穴外,本穴如同胆经气血的分流之处,故名分中。

4、环各。环同上解,指穴内物质为肺金特性的凉性水气。各,指穴周各部。环各名意指胆经的凉性水气在此输向髋之各部。理同环跳名解。

5、髀枢。髀,通脾,指穴内的肌肉部位。枢,门户的转轴也。髀枢名意指穴内的肌肉层次中大量气化阳气并输向穴外各部。理同环跳名解。

6、髀厌。髀,通脾,指穴内脾土。厌,厌恶也。髀厌名意指胆经上部经脉下传的水湿太过则为穴内的脾土所不喜,故名髀。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腰骶髋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

针刺拨罐环跳穴治疗睾丸疼痛

针法:环跳穴取3寸毫针,垂直进针2.5寸,其余穴均用2寸毫针,垂直1.5寸,皆强刺激,留针30分钟,去针后拨火罐10分钟,每日2次。功可温经散寒止痛。10天为1个疗程。主治睾丸疼痛。

针刺按摩环跳穴治疗痹症

环跳穴具有利腰腿、通经络之功效,常为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半身不遂等病证的首选穴位,尤其是坐骨神经痛患者,其症状以太阳经和少阳经循行部位疼痛最多,对该病针灸治疗效果独到,而针感能否传导至足直接影响治疗效果,治疗时舒展的下肢既有利于其它穴位和针刺,又利于经气的疏通,以达到通则不痛之目的。

“痹证”此病乃由风寒侵袭、经脉受阻、气血瘀滞而引起,即“不通则痛”而引发。受寒、受潮可为其诱发原因。环跳穴与足三阳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针刺环跳穴能疏通气血,治疗足三阳经所过之病变,最终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

按摩:一指禅指点环跳3分钟,指导患者掌握一指禅的基本练功手法,然后左、右拇指呈施功状分置左、右环跳穴处用力压、揉3分钟;③活动髋、膝等下肢部位:指导患者做髋、膝及下肢的旋转、弯曲、下蹲等活动。

点击小程序图片链接

数量有限,先到先得

无论您有多忙,请花1秒钟的时间把它放到你的圈子里!可能您的朋友就需要!谢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gwd.com/ztks/56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