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那年这件事28

原作再现

为了地震灾区的人民——烟台人民制药厂赶制救急药品侧记

文◎市化工局通讯员学习班(《烟台日报》年8月20日三版·通讯)

唐山、丰南一带发生强烈地震后,烟台人民制药厂立即掀起了支援灾区人民抗震救灾的热潮。想灾区人民所想,急灾区人民所急,帮灾区人民所需,成为全厂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

依靠群众破难关

八月四日,制药厂接受了生产灾区人民急需药品的紧急任务。广大职工怀着对灾区人民的深厚无产阶级感情,夜以继日地投入紧张的生产战斗。一批批急需药品很快包装入箱,运往灾区。可是就在这紧张的时刻,仓库保管员告急,盛装大输液药品用的瓶子(大输液学名大容量注射液,通常是指容量大于等于50ml并直接由静脉滴注输入体内的液体灭菌制剂,按其临床用途,大输液大致可分为5类:体液平衡用输液、营养用输液、血容量扩张用输液、治疗用药物输液和透析造影类。当时包材用玻璃瓶,现在有玻璃瓶、塑料瓶、非PVC软袋、直立式软袋。)用完了。大家望着那待装的药液,心里火烧火燎的焦急,药液八小时内不装瓶只就会全部失效。怎么办?厂党支部发动群众,让大家想办法。同志们说,“灾区人民的急需就是我们的任务,干难万难也难不住制药工人。”但是,这种药瓶需要量很大,与生产单位联系肯定来不及了,工人们提出:是不是可以到医疗单位去回收旧的?党支部立即采纳了工人同志的意见。他们先组织人到烟台市医疗单位去回收,接着又组织人到全区各县(市)医疗部门去回收,很快就回收了两万多个旧药瓶,保证了生产大输液的急需。

洒汗越多心越甜

炎热的盛夏,对于厂房狭窄又无降温设备的烟台人民制药厂的工人来说,工作是非常艰苦的。走进大输液生产车间,简直就像进了蒸笼。为了防止细菌进入,门窗还要关得严严的,室内温度高达四十多度,工作起来一直像泡在汗水里。平日,工人们工作一段时间,便到室外透透风,歇歇凉,可现在谁也顾不得透风,每个人心里都闪动着唐山阶级兄弟的身影,耳边回响着党中央、毛主席对灾区人民亲切关怀的声音。他们明白,赢得时间就是胜利,赢得时间就是生命。他们一分一秒地计算着工作速度,战斗在高温锅炉旁配料的班长刘笃红和共青团员段开玉,被高温烤得眼发胀,头发晕,但他们坚持一丝不苟地紧张操作着。同志们劝他俩休息一会儿再干,他俩说:宁肯多流千滴汗,也决不让灾区阶级兄弟多流一滴血。就这样,他们一干就是十多个小时,寸步不离工作车间,班产量由三千瓶猛增到四千瓶。在这同时,生产麻醉镇痛药品的小针剂车间,班产量也由日产二万支增加到四万支(编者年7—10月在等待11月就业时,曾在烟台人民制药厂做临时工,先在包装车间手工包装“十二神小儿驱虫丸”,后到大输液生产车间高温灭菌工序,炎热的感受确是如此)。

▼装有烟台人民制药厂生产“十二神小儿驱虫丸”饭盒,内装小盒包装,每小盒装有一个20粒药丸的小玻璃瓶

干部都在第一线

在争分夺秒、赶制急救药品的日日夜夜里,烟台人民制药厂党支部成员,人人争当普通一兵。他们牢记毛主席的教导,坚持和工人划等号,坚持和工人肩并肩地打硬仗,有了困难共同解决,思想感情和工人越来越近。党支部书记孙联丛,身患坐骨神经痛等疾病,但他忘掉自己的病痛,经常是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在厂里坚持工作。由于缺乏休息,他头昏脑涨,血压只有正常人的一半。工人们心疼地劝他说:“老孙,你快回家吃点药休息一下吧。”他笑着说:“我的身体是差一些,可是灾区人民需要急救药品啊。”在带头人的带动下、广大群众干劲倍增,大批药品随着广大职工的汗水,带着广大职工的深情友谊,不断地运往灾区。

今日回眸

爱,烟台的品牌

文◎王怡(烟台日报社《生活周报》总编辑、高级记者)

《为了地震灾区的人民——烟台人民制药厂赶制急救药品侧记》发表在年8月20日《烟台日报》的第三版左下方。

读一读《为了地震灾区的人民》开篇的几句话吧,一下子就会把人拉到那个年代里:“唐山、丰南一带发生强烈地震后,烟台人民制药厂立即掀起了支援灾区人民抗震救灾的热潮。想灾区人民所想,急灾区人民所急,帮灾区人民所需,成为全厂干部自觉行动。”侧记中写道:为了给灾区人民赶制急救药品,这里的工人们冒着40多度的高温在高温锅旁配料,一干就是十多个小时;厂党支部书记身患重病,却经常一天24小时坚持在生产第一线……

《为了地震灾区的人民》篇幅不长,却是一个特殊年代的历史的记录,是烟台人民扶危济困、行侠仗义传统美德的历史记录。

当时,就在这一天的同一个版面上还有一组专稿,通栏标题是“唐山,烟台人民关怀您”,专栏的四篇稿子分别是“灾区困难我们帮”、“灾区损失我们补”、“(运输公司)先行官畅通无阻”和“(财贸系统)后勤部保证供应”。

现在的年轻人也许不熟悉发生在年8月的这段历史,但是对刚刚过去的年一定会记忆犹新,年,烟台荣膺“最佳中国魅力城市”,因为,在烟台,爱,是城市的灵魂!

这一年,在《烟台日报》上,年轻的记者有过这样的记载:

“11月26日上午,福建货轮“海鹭15号”在龙口港外翻沉,我市立即组织交通、海事、救助等部门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海上大营救,在惊涛骇浪中救起除船长郑惠明之外的13人,并给予了及时救治。“海鹭15号”二副周益丰流下了感激的泪水:“是烟台人给了我们第二次生命,我们一辈子也不会忘记!”曾经历了“2·22海难”的安徽乘客牛立伟,在重访砣矶岛时这样评说烟台,“烟台人的爱心比大海还要宽广!”

这一年,以关爱弱势群体为本意的爱心捐助,宛如一条盛水期的河流,一直浩浩荡荡向前奔流。这一持续了两年的活动得到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并于今年在全省推行了“慈心一日捐”活动。在今年的爱心捐助中,烟台,再一次让人们领略到这个城市的爱心魅力:全市共接收捐款.88万元,占全省各市捐款总额的30%以上,居全省“慈心一日捐”第一。市民政局副局长鲍寿庆感慨地说:“爱的支撑,让我们这座城市生发出更多的魅力”。

在烟台这一年里,“爱”的内涵与价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百转千回,当烟台的“爱”在获得“最佳中国魅力城市”那一刻集中展现时,人们终于明白,作为厚德载物的一方热土,烟台的内在品质中,其实最重要的是“爱”。”仅仅是从到年,当新疆和内蒙古发生雪灾时,热心的烟台人为灾区人民捐棉衣、送棉被;当长江发生特大洪水后,烟台人自发地为灾区捐钱捐物;印度洋发生海啸,烟台人又向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等印度洋岛国的受灾人民送去自己的爱心。今天,我们要感谢当时落款为“市化工局通讯员学习班”的那些作者们,因为他们的记录,才让我们可以重温那段历史,并且再用一条红线,将和连接起来,于是我们更加备感自豪,烟台,是一方永远都涌动着爱的热土。

有关史料

珍藏本伤员病例医院重温唐山大地震救治经历

文◎《烟台日报》记者孙向晖林媛通讯员徐亨通(水母网?年4月20日)

水母网4月20日讯30年前的7月28日,注定永远不会被历史遗忘。唐山大地震,几乎摧毁了一个城市;但来自四面八方的救援人员让这个城市和这个城市的人们重新开始恢复元气。

年8月6日,在唐山大地震后第9天,凌晨6点左右,烟台医院(医院)收治了首批唐山地震伤员人,8月9日第二批伤员到达,总数约人。在多天的护理医治期间,医生、护士、家属齐上阵,那万众一心、共赴危难的感人情景令人终生难忘。

最大78岁最小只有5岁

“根据当年登记册登记的情况来看,唐山市钢铁公司5岁的王爱红是伤员中年龄最小的。唐山冯南县的王春海当时78岁,是伤员中年龄最大的。如果王爱红还健在的话,他今年只有35岁。”现海军航空工程学院海军门诊部副院长刘清波一边翻阅伤员登记册,一边对记者说。

“我当年在医院任书记员,负责伤员统计工作。”刘清波回忆说,在接到烟台地区卫生局接受唐山震后遇难伤员的紧急通知后,全员立即将入院的部队病号和地方的轻病号全部转移出院,空出病床接收唐山地震伤员,在第一批病员中,绝大部分是用担架抬来的,只有少数几名单纯上肢骨折的能自己行走。

烟台军民和唐山人民一样,在灾难猝至的时刻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当时的抗震救灾,不是唐山一地的行动,而是全国全民的一致行动:年7月30日,国务院决定把唐山伤员向全国11个省(市)转运。这是一次历史上罕见的全国范围伤员大转移。截至8月25日,共计有列(次)火车,架(次)飞机,将10万多名伤员运往吉林、安徽、山东、浙江等地。

据刘清波讲,当时烟台地区收治唐山地震伤员的有医院(医院),22医院,医院,烟台工人疗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烟台各地的救援物资源源不断运到唐山,各医疗救援队伍马不停蹄赶赴唐山,公路上挂着各地车牌的车辆穿梭往返……那万众一心、共赴危难的感人情景,令人终生难忘!

唯一的骨科大夫三天没睡

由于当时伤员中开放性骨折的非常多,有的伤口已经长蛆,所有伤口都发生感染。于是,医院党支部领导当即做出了一个决定:每一例手术,都要经过召开党支部会议讨论,同意后才能做。

现年66岁的王恒松,原是烟台医院的骨科军医,医院中医治伤员的唯一一名骨科医生。正是由于他的专业特殊,他所见证的最多,感慨也最多。

回想当年与伤员患难与共的情景,王恒松依然记忆犹新:“我那年36岁,当时全院只有我一人是骨科医生。医院突然收治这么多伤病员是我始料不及的,而且新伤员都是骨科病人。伤员来的头三天,我一点觉没睡,72小时没合眼。主要是看到那么多重伤员,都需要手术,需要治疗,还要分出轻重缓急。三天以后,我开始每天上午查房,下午处理病房里的工作,换药、牵引,床边透视,下达医嘱,夜里做手术,每夜都做3—5台手术。院领导给我的权力很大:全院查房,全院的主任、医生对伤员医治上都要征求我的意见后才能实施。”回想起这事,王恒松仍感到自豪。

更令王恒松骄傲的是,他实施的6例挤压综合症伤员手术都取得了成功。他说:“按当年的医学调查统计看,那时挤压综合症的死亡率在70%以上,我们救治的6例全部成活。”王恒松告诉记者,当年,北京医院了解这一情况后,给予了高度评价。抗震救灾工作结束后,王恒松被部队荣记三等功一次。“医院当年唯一的一枚呀!”王恒松高兴地说。

王振和的病历也在其中

巧合的是,本报4月12日《一个唐山人的烟台记忆》所报道的现唐山十中校长王学军的父亲王振和,正是在烟台医院医治的,也正是王恒松亲自做的手术。

在医院里,记者见到了保存完好的王振和的病历,厚50页,各种病床资料达多页。病例的第一页有这样的记录:“王振和,63岁,唐山钢铁公司。年8月6日入院。入院病状:地震,三角铁砸伤双下肢,成开放性骨折,合并气性坏疽感染。”

王恒松翻阅着病历说,王振和是比较重的一位,当时肢体肿胀严重,伤口化脓腐烂、恶臭、有气泡,合并气性坏疽、高热、中毒性休克,当天给做了扩创,用双氧水、高锰酸钾水冲洗、输血、输液等。当时输血不像现在有中心血站,医院负责供血抽血,有许多医生、护士都献过血。8月12日夜里,经研究后决定:为了保全患者生命,决定做截肢手术。

医院党支部成员对王振和的术前讨论会议,病例上是这样记录的:“赵锦州副院长看过病例检查结果,同意手术截肢。嘱术中给予适量胰岛素,心电图正常,可以做。”王奎录主任意见为:“征取大家意见,一致同意手术,向院长报告。经党支部研究讨论同意王振和截肢手术。”

年8月12日,包括王恒松在内的6名军医,共同为王振和实施了截肢手术。经过5个小时的努力,手术顺利成功。

政委编造美丽的“谎言”

“说起震后医疗,就像还在眼前。”现年82岁高龄,原烟台医院政委平继山老人提起震后救援,还是一脸的兴奋。他小心翼翼地拿出两小本册子摆在面前,册子的封面已发黄,但却保存得干净完整,封面上写着“抗震救灾专(1)”、“抗震救灾专(2)”。他告诉记者,这是自己当年地震后组派医疗队的工作日记,里面记录着部分伤员的家庭情况。

年8月6日,医院后,医院政委的平继山便担当起做伤员思想工作的“专员”。“每一个伤员都想知道家中亲人的生死情况,当得知自己的亲人遇难后,看到自己身体截肢,伤员心里都承受不了,不想再活下去……”平继山老人说,伤员入院后整整3个昼夜没合眼,工作人员都拼命工作,只为伤员安心。平继山说,他每天都要到病房了解情况,每看到伤员抱头大哭,就呆在病房里与伤员谈心。“嗓子都哑了,熬红了眼,但是还要说,不说不行呀!”平继山说,当时人们一心想着伤员,别的都顾不上了。

他仍记得有这样一位男伤员,当地震发生后,他是从废墟里被营救出来的,在他被救出来时,亲眼看到废墟里的妹妹在哭叫。他来烟入院后,一直想知道妹妹的下落。后来,他妹妹抢救未果不幸死亡。但面对刚刚实施截肢手术的男伤员,平继山没有将妹妹的死亡消息告诉他,为了让他安心养伤,平继山还编造了妹妹“报平安”的信函。得知家人全部被救助,男伤员在接受了两个月的治疗后,顺利出了院。

王学军在讲述烟台军民救助他父亲的真实故事中,有这样一段:“在父亲在烟医治的第20天,我父亲写来了亲笔信。信上说,‘你妈的事我已经知道了,是医院的平政委、杨教导员和魏干事用了几天时间慢慢告诉我的。我不难过,希望你们也不要难过……’……医院首长,多好的解放军同志,唐山烟台远隔千里,是这些素不相识的解放军同志做了我们无法做的思想工作,并使我父亲反过来劝我们这些儿女,正确对待这场灾难……”

采访结束时,平继山老人说,回想那时候让人落泪的情景,说也说不完,如今,也只有希望从死亡边缘走出来的人们能过得更好。

30年前的救助永难忘却的恩情一个唐山人的烟台记忆

口述◎唐山人王学军整理◎《烟台日报》记者孙向晖(水母网年4月12日)

 年7月28日凌晨3点42分,唐山发生了7.8级的大地震,整座城市夷为平地,24万人丧生。30年过去了,新的发展,新的变化逐渐渐渐抚平了地震带来的创痛。但没有人能忘却那场灾难,那些灾难中的往事。

日前,唐山第十中学校长王学军与本报记者连线,讲述了当年烟台军民营救他父亲那段鲜为人知的经历。

▼河北省唐山第十中学校容校貌

“失踪”父亲烟台来信

那是年8月的一天傍晚,我和弟弟妹妹们正在废墟瓦砾上搭建简易棚。一位参加抗震救灾的解放军同志把一封信交给了我,来信地址是“烟台海军四○七医院”。我急忙打开信封,这是父亲口述别人代笔的一封家信。我的眼睛模糊了,泪水顿时流了下来,难道他老人家真的还活着?!我急忙呼喊弟弟妹妹们,几个人顿时失声痛哭。

大地震发生时,我父亲王振和正在唐山钢铁公司经理办公室小车房值班,倒塌的房子砸伤了他的双腿。刚刚从废墟里爬出来的工人师傅们把他扒出来,随汽车转到了唐山北部遵化某军用飞机场。之后,我们便与他失去了联系。多少天、多少夜,我们一直担心着父亲的安危,还曾听到转出伤员途中不幸的消息。

据父亲后来说,他于8月6日被政府安排的民工从丰润站抬上火车。连续几天的行车,最终到达了山东烟台市。

非同寻常的照顾

高烧几天的父亲醒来时,最先看到的是佩戴着红领章的医生。医生们见我父亲醒来,非常高兴,问这问那。他们仔细地检查了几次伤口,发现父亲的右下肢急需缝合,左下肢开放性骨折并已经坏死,必须截肢,否则就会危及生命。当医生动员他手术时,父亲担心身边无人照顾,不肯答应。当时的烟台地区、市卫生局和四○七医院的七八位领导耐心地做父亲的思想工作,解除了老人家的后顾之忧。几十分钟后,手术得以进行,两个多小时的手术过程中,医生们连晚饭都没顾上吃。

手术后,我父亲得到了比一般伤员更优厚的待遇,医院的政委、教导员还多次看望和开导他。在生活中,医生护士们的照顾更是无微不至,每天三餐调剂得非常顺口,还多次让伤员指名点饭菜。听父亲说,有一次随口说出想吃汆丸子,医护人员马上做好,端到床边,很让他过意不去。医院还为伤员们准备了西瓜、烟台梨等水果,上午没吃完,下午又送来新鲜的。在治疗上,我父亲稍有不适,医生护士们跑前跑后,忙个不停,有几次大便解不下,护士们就用手抠,从不嫌脏。她们每天为我父亲洗脸洗脚,照顾得比我们这些亲生儿女还周到。我们收到的那封信,就是那些没有留下姓名的护士们代写的。

素不相识的帮助

其实,在唐山大地震发生之时,我的母亲就被家中倒塌的房屋砸中,不幸遇难。但当时由于父亲的伤势非常严重,我们并没有告诉他实情,所以父亲在几封代笔信里一直是确信我们母子都平安的。

当得知父亲的伤势有所好转后,我们先是打算“骗”他返回唐山,然后再告诉他实情。但后来又想,老人家转院回到唐山,年近六旬又遭遇截肢,而他对唐山大地震的灾害没有全面的了解,一旦得知老伴已经遇难,会不会承受不了这个突然打击?无奈之下,我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向烟台四○七医院党组织汇报了实际情况,请他们帮帮忙,做做父亲的工作。

20天过去了,我父亲写来了亲笔信。信上说,“你妈的事我已经知道了,是医院的平政委、杨教导员和魏干事用了几天时间慢慢告诉我的。我不难过,希望你们也不要难过……”

当看到这信时,我又忍不住流下眼泪。医院首长,多好的解放军同志,唐山烟台远隔千里,是这些素不相识的解放军同志做了我们无法做的思想工作,并使我父亲反过来劝我们这些儿女,正确对待这场灾难。终于,我和弟弟妹妹们放下了牵挂父亲的心,积极投入了抗震救灾工作,以报答党和全国军民的恩情。

永难忘却的恩情

由于地震伤员们陆续返唐,伤员减少又相对集中了。年12月中旬,我父医院(现医院)继续治疗。

环境变了,医生护士变了。但是,烟台人民对地震灾区人民的情意没有变。他们还是那样热情、爽朗,使我父亲觉得还是和家中一样。可惜老人家后来只能回忆起王月梅医生、李护士长,还有那些平易近人、天真活泼的烟台卫生学校实习的同学们。医院全体医护人员的代表,在她们身上,反映的正是烟台人民的精神风貌。

年1月25日,我父亲和唐山的其他伤员一起,离开了给予他第二次生命的烟台,离开了侍候他多个昼夜的烟台军民。在烟台,海滨城市的秀美风光没有给老人家留下一点可以记忆的东西。但是,烟台军民救死扶伤的精神就像一座丰碑高高地矗立在父亲的脑海里,永远,永远,不会磨灭。年春,我父亲因病去世了,在病危之际,还叮嘱我们要永远记住烟台军民的恩情。

唐山地震30年了,烟台仍然是我们兄弟姐妹以及我们孩子们向往和崇敬的地方,在纪念抗震30周年之际,让我们再次从心底里呼喊:“烟台军民,我们想念你们!我们永远不忘你们的恩情!”

▼年唐山大地震纪录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gwd.com/ztsp/56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