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好董氏奇穴——兼谈《杨维杰针灸思路十要-董氏奇穴十翼》
前言:学习董氏奇穴可从不同的方式着手,本文提供一种学习思维与模式,供大家参考。
由董老师景昌出版的唯一一本著作《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原本只是一本只讲穴位的书,极少论及手法,也未提出任何原理,董师于年称之为「奇穴学」。维杰于年出版《董氏奇穴发挥》,着重并增加穴位的发挥与主治,当时也以「奇穴发挥」称之。在之后的十年间,维杰利用医院、台中中国医药学院、美国多所中医大学和美国针灸学会等学术专业机构开课教授董氏奇穴的机会,逐步建构了一套理论系统,即所谓的---『奇穴之翼』,并据此于年出版新书《董氏奇穴针灸学》。这就是将董氏奇穴由“奇穴发挥”过渡到“针灸学”的缘由始末。
“奇穴之翼”的理论系统与董氏奇穴经临床验证而相互辉映。为阐述并完备董氏奇穴的理论系统,尔后继续将理论发展强化深化,逐步将年『奇穴之翼』内所论及的五六种理论于年增补为七种,并于年年底再扩充至十种。随着个人的临床与教学相长的所见所得,理论系统的增修,目前还在继续发展中,现则被称为『董氏奇穴十翼』,对于发挥董氏奇穴的临床有其实用价值。原理法则的建构系因研究及应用奇穴时所产生,奇穴又因为原理的发挥而壮大风行于世界;穴位与理论相依而行。『奇穴十翼』如同董氏奇穴的到双翼,让奇穴的应用如虎添翼,也让学习者有了可以凭借的理论基础,更乐于学习易于应用。维杰于年起即开始教授数位欧美学生董氏奇穴,并于年奉派出国教授针灸。将奇穴推行至美洲及欧洲,得力于李传真、沈明琛、苏珊等数位医师的努力。彼等皆于八零年代随我学习奇穴颇久。其中,李沈两位医师更担任美国针灸学会会长多年,四十年来我们彼此不间断的努力,终于使董氏奇穴在世界数十国开花结果,学习及应用者遍及全球。
近年来,维杰又把老师之穴位与自己所探索研创发展之原理『奇穴十翼』结合,使董氏奇穴发展成有穴位学、有治疗学、有原理学的一门针灸之学,使《董氏奇穴穴位学》,成为被世界公认的一门『针灸学』,而非只是当初的『穴位学』而己。许多国家的中医大学从硕士甚至博士班的针灸教学,已将这一系列的课程,列为必修。董氏奇穴从一本只讲穴位学的书变成一系列的课程,并俨然成为针灸界的显学,这是对老师之学的提升与再发展,也是维杰身为董氏门生所应尽的本分。
在年于青岛召开纪念恩师逝世三十五周年之学术大会中,啸天师弟曾对我说:「老师原有的只是穴位学,由于你发挥了原理及含刺血在内的治疗学,才使奇穴学变成针灸学。你辛苦了几十年把董氏奇穴推展到全世界,现在老师的应该还给老师,你自己的要回归自己。」他并要我撰写专书讲述这一段过程及内容,同时再多发挥一些原理。年元月初我将成书定稿交给啸天师弟阅读后,他为我写了序言,并于同年元月底交由我的入门学生钟政哲带回给我。
我根据啸天师弟的建议,把董氏奇穴分开为《穴位学》《原理学》与《治疗学》,并再加上基础的认穴、操作、与应用等。以下就从这几个方面来谈谈怎样学习及研究董氏奇穴及针灸。
一、从本体--穴位学观点:
这是指从董老师原著《董氏针灸奇穴学》的原文白文学起,不看他人注释。学习研究的手段先从五行、经络、五臟三方面入手,其次及于手法,最后再做统合。否则,如果仅止于学习穴位,就仍只算是「穴位集」的研究,谈不上是「穴位学」的研究。
1、从五行入手:不论十四经穴或董氏奇穴,都离不开五行。十四经最重要的穴道为五输穴即五行穴,每条经络都离不开五行。董氏奇穴也是以五行为本,个人认为这是董氏奇穴的核心与主旨。董氏奇穴取名以五行最多,也最直观和最实用。以一一、二二部位为例,以五行命名者有土水、木穴、木炎、指五金、木火、火膝、大白、中白、下白等九穴(白与金相对应),其他如二角明也是以河图五行之数取名。五行命名的穴位,比以脏腑命名如脾肿、心常、心膝、肺心、指肾、胆穴等六穴还要多四穴。在三三部位以五行命名者有火串、火陵、火山、火腑海、手五金、手千金等六穴。而以脏腑命名者仅有肠门、肝门、心门等三穴。在四四部位以五行命名者有分金、云白、李白、水愈四穴,但没有以五脏命名的穴位。五五部位仅有四个穴位,没有五脏命名穴,有两穴以五行命名。六六部位17穴,几乎是全部以五行命名。其他部位也是以五行命名者为多。而背部穴位的命名,更表现出五行是董氏奇穴的首要主旨与思维。背部穴位不以邻近臟腑命名,而全部以五行命名,充分表达了老师把五行摆在最重要的地位,最直观实用,是什么五行就通什么经络及臟腑。基本上可以说五行就是奇穴的主旨(老师并没有为自己订主旨。)将陈渡人师兄年纪录的老师医案与年的讲义对比,可以看出老师重新解构奇穴以五行为主旨的过程。在年陈渡人师兄的《景昌奇穴与医案》讲义中,水通穴和水金穴最早分别命名为夹承浆穴及中承浆穴,两穴虽然是用来治疗肾系病,但最后老师定名为水通穴和水金穴,两穴皆有水,而不是五脏定名。由这些命名的方式,可见老师极为重视五行。而此两穴之解剖,老师说为肾神经,治疗原写为:肾脏性之风湿病、肾机能不够之疲劳、头晕、眼花、肾虚、肾亏、腰痛、闪腰、岔气。如果从老师之解剖来看,只作用于五脏之肾,那么主治大概就仅止于此。但我们如看到老师之主旨在五行,取名水金,其意就就能金水两治。所以之后我发挥此两穴,把「金」方面的作用加了进去,就多了能治:咳嗽、气喘、打呃、腹胀、呕吐、乾霍乱等。而今在临床上治疗咳嗽、气喘等金病应用尤多,多过了老师原来所列的其他的肾病。
2、从经络入手:老师的主旨首为五行,其次为经络,也有人说经络为董氏奇穴主旨。五行与经络彼此可以说相辅并行。老师之著作书名为《董氏正经奇穴学》,如果不考虑经络,那么此『正经』指的是什么?书名冠名正经,此「经」表达了老师所注重的还是经络。老师在自序中说:『先祖所传针术异于「十四经」脉络(部分不学无术之士,利用读者没有看过老师的原书自序,再加上自己不经临床验证,抓到这句就擅自阐述说老师的经络与十四经不同。),读者需注意的是,老师在序文中所说的是针术,不是经络。老师的针术确实大异于十四经脉;十四经脉之针术注重补泻,且早期根本没有动气针法。老师不谈补泻,主要是让病者能活动患处,所以不针患处。后来我将其定为动气针法,并为老师所确认,这部分的说明曾写于年版拙著《针灸经纬》中。这在当时甚至于今日与其他主张是截然不同的;而刺血更是占了奇穴极重要之分量。这在距今四五十年前之际,勇于提出不拘泥于补泻的说法,对很多人来说无异是怪异荒诞的言论。老师没有说他的经络与十四经不同,且一再地提出「正经」,书名如此,书内亦如此。什么是「正经」?所谓「正经」,在针灸第一赋《标幽赋》是这样说的:『拯救之法,妙用者针。察岁时于天道,定形气于予心。春夏瘦而刺浅,秋冬肥而刺深。不穷经络阴阳,多逢刺禁;既论脏腑虚实,须向经寻。原夫起自中焦,水初下漏,太阴为始,至厥阴而方终;穴出云门,抵期门而最后。正经十二,别络走三百余支;正侧偃伏,气血有六百余侯。手足三阳,手走头而头走足;手足三阴,足走腹而胸走手。』研习针灸者无有不读《标幽赋》者。而在台湾若没有熟读此赋,大概中医师考试针灸科是过不了的。大家皆知正经为十二经,加上任督两脉为十四经。老师在任督两脉上都有很多穴位,再细审董氏奇穴穴位之排列与应用,其中多有可与十四经络相契合者。在十二经外不可能另有其他正经,否则中国自古以来围绕着十二正经的黄帝内经中医,及以六经辨证的《伤寒论》都要颠覆改写。我们也应知道针灸系统除十四经脉的循环外,还有经别、经筋、皮部、四海、气街等系统,甚至还有奇经八脉。有时有些董氏奇穴穴位用经别、四海、气街等反而更容易讲通。
在董老师的原著中,有所谓的解剖。这指的是作用区域或称反射区,或有人将其作为五脏定位,或有人改名为解部。从董老师的解剖来看,老师原书中有许多穴位的解剖完全相同。例如,以一一部位之胆穴、眼黄穴的解剖而言,都是胆神经,但治疗并不相同。如果没有经络作基础,该两穴要怎样区分及进一步解释其作用呢?又如:以水金而言,用时也要考虑经络。水金位于属土的胃经及属金的大肠经上,事实本穴含有土金水三性,能治疗土金水之病,理气作用极佳。此外,极重要而常用之火主穴,为甚么其他解剖冠以火的穴位不能治疗肝病,而老师却说此穴能治肝病呢?光看其解剖「心脏支神经」,是看不出其中原委的;但其位于肝经,理由就很好解说了。只要有点十四经的基础,就可以从老师的穴位中很清楚的看到奇穴与十四经的关系。
3、从五臟入手: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了解:
(1)穴名:非常直观又容易抓主症。这个部份必需熟记掌握。例如一一、二二部位,以脏腑命名者,有脾肿、心常、心膝、肺心、指肾、胆穴等六穴,一看穴名,就知道能治什么病。三三部位以脏腑命名者有肠门、肝门、心门等三穴,也可直断治什么病。至于四四部位竟无以五脏命名者。五五部位六六部位则几乎是全部以五行命名。
(2)奇穴书内所说明的解剖:这也就是从董老师的解剖(有人称解区,也有称解部者)来研究并从此入手。董老师的解剖,指的是作用区域,是其主治的小结,可以从中反馈并看出穴位可以治那些脏腑的病,其有优奌,也有缺点。缺点是相同的解剖太多。例如,董氏针灸奇穴中一共有49个穴位解剖为(或作用于)六腑。把董氏奇穴书中解剖写有「六腑神经」「六腑副神经」「六腑之副神经」「六腑之支神经」「六腑交叉神经」的49个穴列出分别是:大间、小间、外间、浮间、中间、天宗、云白、火散、四花中、四花下、四花副、四花外、腑肠、天皇、肾关、姐妹一、二、三、感冒一、二、耳环、腑快、三江、双河、腑巢二十三穴。
上述49个穴位有些穴有两种以上解剖的暂不论它,就拿肾关与腑巢二十三穴来说,这两大穴(腑巢二十三穴名下实辖有二十三穴)都只写有「六腑神经」,而无其他解剖,但所治之病差别甚大,我很怀疑这些提倡五脏为主的人,能否从解剖(解部)看出来。
这些穴位在手上、臂上、脚上、腿上、头上、背上、腹部都有,但是这些穴是否都因为解剖是「六府神经」而都可治一样的病呢?或者说只要看解剖,就能看出治什么病吗?如果不看原书主治的说明,而能说出穴位之主治者,那他大概是个超级天才。
上述49个穴位中,暂不论那些有两种以上解剖的穴位,就单拿肾关与腑巢二十三穴而言,这两大穴(腑巢二十三穴名下实辖有二十三穴)都只写有「六腑神经」,而无其他解剖,但其所治之病差别甚大。肾关的主治为:「胃酸过多,倒食症、眼球歪斜、散光、贫血、癫痫病、神經病、眉棱骨痛、鼻骨痛、头晕。」腑巢二十三穴的主治为:「肠炎、子宫炎、肾炎、肾痛、脐痛。」提倡以五臟为主旨的人,是否能从解剖(解部)看出来穴位的功能,值得怀疑。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关于老师的解剖其实也就是作用。维杰曾经做了一段时间的实验,从五脏回测主治,但结果并不理想。当年就曾就此问老师,老师的大意是说解剖只是作用,只是概略的区分。我相信老师的话,没有陷入死胡同,而终于走出了一条发扬董氏奇穴的大道,使奇穴传遍全世界。可惜老师早逝,没有机会在第二版修正,因而徒留下别人想像利用的空间。
这点我早在多年前的网站上说明过,从董氏奇穴一开始的大小间穴就可看出端倪,董师列出的解剖并不能涵盖全部主治,而许多穴又都有相同的作用解剖,也很难从中了解发挥其他作用。年我在写《针灸经穴学》时(本书目前已发行二十多版),本来也想仿老师的写法,把作用或解剖也用五脏六腑来总结;若是写了,在我百年之后,是不是也会留下一个让人无限利用的空间,而徒增后人困扰呢?
学习五臟这个部分,有人试着把董老师的主治与解剖做连接,这方面要做得好,是要有一定中医基础的。有人看到董老师《董氏正经奇穴学》书中写明大间穴的主治是:心脏病、膝盖痛、小肠气、疝气(尤具特效)、眼角痛。解剖是:桡骨神经之皮下枝、心脏及六腑分支神经。而对小间穴的主治则是:支气管炎、吐黄痰、胸部发闷、心跳、膝盖痛、小肠气、疝气、眼角痛。解剖是:桡骨神经之皮下枝、肺分支神经,心脏及六腑分支神经。因而在自己出版的奇穴书中,就试图将其解说成:因为肺如何,心如何,所以从肺从心治疗疝气。但老师书中的手术部分明明写着:「正下一分为心神经,正下两分为大小肠神经,」意思就是治疝气要针深二至二点五分,与小肠疝有关。由于作者对中医生理病理不理解,或因作者的中医内科程度太差,或因不懂董氏奇穴,因此错误连篇,师徒闹出了很大的笑话。这方面我在年七月号董氏奇穴答问(新一期)的博客中,曾有详细的分析,有兴趣进一步了解的读者可以前往查看。文中并没有指出作者,也没有写出书名,但很多人应该知道是甚么书。
言六腑神经解剖的穴位有49个之多,我们就知道不可能一看解剖就知道治什么病,或发展出治什么病。不过解剖既然是主治的小结及概述,虽不能涵盖全部,则可当作提要,让人快速了解治疗大要,并有几成的准确率。例如,火主穴虽不能从「火」看出能治肝病,但从老师书中原先所列的其他与火有关的病,还是可猜出一些的。所以这个部份还是可以作为参考的。只是不要宣宾夺主,并因此误入歧途。
4、穴名研究:穴名也有一定义意,除前述五行命名、五臟命名外,其他的也可进行研究,但不能任意改名。
5、从主治学习:这是最重要的部分,与临床应用紧密相关,掌握穴位的主治是应用的前提,不管五行、五臟、经络都只是一个方面,可以作为启发,但都比较笼统,最主要还是要落实到临床,那么就要熟读《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书上的主治,这里举书上第一二穴为例,例如:大间穴:主治:心脏病、膝盖痛、小肠气、疝气(尤具特效)、眼角痛。小间穴:主治:支气管炎、吐黄痰、胸部发闷、心跳、膝盖痛、小肠气、疝气、眼角痛等。读熟了主治,最起码就可以用这些穴位来治疗主治所列的病症。
但老师书中有不少穴位之主治比较模糊笼统,主治之病症病位不清楚,这里就举一一部位两个穴位来看看:
如「木穴」在老师的《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之主治为:「肝火旺、脾气燥」,很少初学者甚至多年中医临床者,都很难从「肝火旺、脾气燥」悟出治什么病,看了也不会去用它,只有中医内科基础越深厚的领悟才越多,才会一试,但这并非一蹴即就,要多年的临床培养。我个人从内科出发,加上自己研创的奇穴之翼:如脏腑别通、太极定位、对应思维、五行时空来发挥其应用。于年版的《董氏奇穴针灸发挥》补入了:「本穴为掌面常用穴道之一,对于眼睛发乾、眼易流泪、手汗、感冒、手皮发硬等皆有疗效。本穴治疗鼻涕多,及手掌皱裂手皮肤病尤具特效。」使木穴的应用具体化实用化,现在已成为最常用穴位之一。在我年的《董氏奇穴讲座》补入了更多更齐备的主治,而且加入了应用的原理,使应用者更放心的应用,甚而也能发挥其他作用。
再如五虎穴:董老师的《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之主治为:「治全身骨肿」。观念也极笼统模糊,一般人不知怎样用,也不会去用它,凭五行、五脏、经络都很难看出还有什么作用与治疗项目,我个人依旧是从内科出发,加上自己研创的奇穴之翼:如脏腑别通、太极定位、对应思维、五行时空而发挥其应用。维杰于年版的《董氏奇穴针灸发挥》补入了:.「五虎穴应用广泛,对于脚跟痛、脚痛、手痛,效果显著」。已经初步有了具体的治疗项目。年版的《董氏奇穴针灸学》又补入了:「五虎一治手指痛酸、鞬鞘炎、板机手、类风湿关节炎及手指痛、五虎三治足趾痛酸、五虎四治脚踝、脚背酸痛、五虎五治脚跟酸痛皆极有效。五虎二则作为五虎一或五虎三之倒马针。五虎三尚可治头痛。五虎一也可治头痛。维杰以此穴组治愈篮球、体操、网球国手多人,有些病例病已多时,仅针一、二次即愈。」详细的落实到治疗细目。现在五虎穴已成为最常用穴位之一。在我年的《董氏奇穴讲座》补入了更多更齐备,而且加入了应用的原理,使应用者更放心的应用,甚而也能发挥其他作用。
之所以补充增加的项目极为实用,都是根据维杰研创的奇穴之翼如脏腑别通、太极定位、体应针法、对应思维、五行时空发挥而来。
随着时代的变化,有些病的治疗,在老师的书中是缺如的,必须补充,有些病的治疗没有那么理想,必须改进,在这样的要求下,维杰才会在以后的几本书中迭次补充,使治疗项目更为增加,治疗效果更为突出,这些维杰补入的更需要列入学习,在后面针灸学的学习项下还会再加说明。
6、从手法入手:可以从书中提出的和书中没有提出的两方面来论述。
(1)书中提出的:
并非很多,但也有线索可循,聪明者举一反三,也能从中领悟不少东西。可分为如下几点:
A.深浅的用法:例如,三三部位的人士穴,针深五分治气喘、治手掌及手指痛、肩臂痛、背痛(患右用左穴,患左用右穴。);针深一寸治心脏病、心跳。地士穴针深一寸治气喘、感冒、头痛及肾亏;针深一寸五分治心脏病。四四部位之富顶穴,针深三至五分;针浅扎治疲劳、肝弱,针深扎治头痛、头昏及血压高。人宗用毫针,针深五分治感冒气喘;针深八分治臂肿;针深一寸二分治肝、胆、脾病。地宗针深一寸治轻病;针深二寸治重病,两臂之穴同时下针。
从上述这些描述中,便可悟出浅刺和深刺在治疗上的差别。其他穴都可以此类推,扩大应用。再如,某些针如灵骨穴之手法:「用一寸五分至二寸针,针深可透过重仙穴(过量针),」许多人治疗坐骨神经痛针灵骨太浅,所以无效。
B.单边剌:禁忌双手取穴的穴不少,可以列出来比较,如一一部位的大间、小间、浮间、外间、中间、还巢…等都禁忌双手取穴。
C.不能三针并用而只能取两针:有些穴组不能三针齐下,如大腿之通关、通山、通天穴组。必需注意的是:通关、通山、通天「三穴不能双足六穴同时下针,仅能各取一穴至二穴下针。高血压者双足只许各取一穴」。又如,通肾、通胃、通背穴组的运用:「通肾、通胃、通背三穴可任取二穴(两腿四穴)配针,禁忌三穴同时下针」。
D、刺血或毫针刺的选择:例如,制污穴以三棱针扎出黑血者当时见效,临床确实如此。如果用毫针就旷日废时。又如,手上的胆穴治心惊,小儿夜哭以三棱针扎出血;治膝盖痛则以毫针刺。
(2)书中没有的:
A.取穴法:例如:火腑海、人宗等,老师书中未增描述,唯有师承才能知其诀窍。但维杰书中有详细叙述。
B.平补平泻三法:书中没有提出,由维杰提出后,并为老师所确认。这方面不能说老师的书中没有,就认为没有,在我年九月出版的「针灸经纬」的序中,提到「本书???承老师??」,这本书是老师看过指正过的,其中第60-64页记述了「???平补平泻的三种手法??,」即然这是老师认可的手法,也就可以列入研究。这其中有倒马、动气、牵引等几种针法,这些在我的几本奇穴书中都有详述。这些年维杰又发展出许多有关倒马、动气、牵引方面深一层的针法,还发展出了三才针法…,但原则则不离老师平补平泻的总原则。
7、综合学习:前述各单项都是穴位学之一,若不能综合起来就谈不上是在研究「穴位学」。必须彼此相辅相成,才能全面综合。中医是一个大系统,方药、针灸、生理、各科临床又都是其中的一个小系统。针灸这个系统又包括了经络、五行、脏腑。董氏奇穴是针灸的一环,也是系统的一环。我们学习奇穴就不能离开经络、五行、脏腑等系统。
随意简单举几个穴来为例。例如肾关穴。董师原主治:「胃酸过多,倒食症、眼球歪斜、散光、贫血、癫痫病、神經病、眉酸骨痛、鼻骨痛、头晕」等十项。维杰发挥补充了:『肾亏所引起之坐骨神经痛、背痛、头痛、腰酸亦有显效,治疗两手发麻或疼痛甚效,治肩臂痛及肩臂不举(五十肩),尤为特效。配复溜治眼球歪斜及飞蚊症极有效。本穴治多尿、夜尿极特效。本穴直刺治胸口闷、胸口痛、强心。斜刺治眉棱骨痛,前头痛。补肾等』等十八项。这里我发挥增加了许多老师所没有的主治,而且应用机会极多,原理主要不离经络五行脏象与对应。要知道没有整体的脏腑、经络、阴阳、五行学说,并同时配合「奇穴十翼」如太极、体应、对应、脏腑别通…等,是不可能发挥那么多作用的。对于十四经穴的发挥,也是依此原理发挥应用。
再如水通水金穴,老师之解剖作用于肾,其主治以肾为主,如将这个「金」考虑进去,金水相通,含义就更广了。我们知道含金水两性的十四经穴道都能治咳喘腰痛,如尺泽、复溜、昆仑都能治气喘腰痛,奇穴亦同。如果加进含有胃经(水金穴有胃经经过)的土性,含土金水三性则理气作用更强,还能治糖尿。例如水金、水通,土水,下三皇,这些穴等都有土金水三性,也就能三焦并治。尤其是天皇(土经水穴)与肾关的配伍,土金水作用极强(参看维杰之五行时空观)。
不论如何,不管什么立论,五行立论、经络立论,或五臟立论也罢,总以实用有效为主。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方法。经多年验证,维杰四十多年,长期大量临床,经数十万人次(应已不亚于董老师之临床经验--跟诊老师最后五年,老师平均每日临诊三十人左右。维杰临诊四十年,有二十年以上长期平均每天临诊五六十人,有时更多)的验证,所得结论是:学习及应用董氏奇穴以五行立论及经络立论最为有效,合用则更佳。这是临床四十多年的经验事实,而维杰以上述五行经络五脏综合运用,所建立的原理法则(奇穴十翼)和发挥的主治项目及治疗效果,广受学习者喜爱和应用,这也是使奇穴传遍世界的原因之一。
二、从载体,从针灸学观点切入
二、从载体,从针灸学观点切入从载体切入,可以看一些「注」解或析「疏」,赖金雄师兄的《董氏针灸奇穴经验录》与我年的《董氏奇穴发挥》都是发挥穴位的书,都不能算是注。有人要我为奇穴做注写疏,「注」「疏」两个字的意义要先搞通,中国文化有一个特点,历代研究经典的方式有「经」、「传」、「注」、「疏」等形式。对「经」的解说为「传」,如《周易大传》。「注」也是解说「经」的一种形式,是对「经」逐章逐句的解释,如东汉郑玄作《周易注》,魏.王弼做《周易注》,近代高亨做《周易古今注》等。「疏」是对「注」的「注」,给「注」再作「注」,成为「疏」,例如王弼作《周易正义》,之后晋韩康柏作注,唐孔颖达作疏,清.王夫之也曾作《周易稗疏》。也就是说先要有「注」,「注」中「注」才是「疏」,否则文不对题,就会闹出笑话。作「注」要有相当的实力,作中医临床书籍的「注」,就要有更多的临床实力,少说也要有十年八年的临床经验吧,写「疏」更要加倍,大概二十年的临床少不了吧!过去我有些学生要写董氏奇穴「注疏」的书,因医学书牵涉到生命,不能急着出书,都被我劝退了,现在有几位学生奇穴临床都超过二十年或更多,不久就会有几本第二代真正与临床结合的奇穴书籍要出版了。其实我虽未写注疏,但已注解的很清楚,也析疏的很明白。《董氏奇穴针灸学》,加入了用穴的原因,属「注」的范畴,年之《董氏针灸奇穴学讲座》系对《董氏奇穴针灸学》进一步的解析,就属「疏」的范畴。此外研究董氏奇穴可以从原书没有,而其他人发挥的,包括穴位主治、原理、治疗等入手,这种学习研究法是从董氏奇穴的整体针灸学出发。包括了穴位学、原理学、治疗学。这是进一步学习及研究董氏奇穴的较好方法。不过其他师兄弟有发挥增补的只有赖金雄师兄一位而已。也仅有主治而已。至于原理及治疗,只有维杰的书中才有。我最先于年经历十年十万人次临床总结写出《董氏奇穴发挥》,经历二十年二十万人次临床总结写出《董氏奇穴针灸学》,及经历三十年三十万人次临床总结写出《董氏针灸奇穴学讲座》,经过了三次较大的增补升级更新,这里就以我年为止出版之《董氏针灸奇穴学讲座》书籍为准(其他更多至年底,仅在上课讲授的,尚未出版的暂不讨论),从个人在穴位、原理、治疗三方面的心得与发挥谈起。
(一)穴位学方面穴位学的学习除从前述原有的基本的个别体系:五行、五脏、经络、手法、老师之基本主治之外,可以将我个人研究发挥增加的主治加入研究应用,这是我历经三十多年三十万人次以上的临床经验的累积心得,这个可以节省读者不少的学习时间。此外可以以我书中的全彩照片对照学习,维杰的奇穴著作对于穴位皆有详细解说,并且是第一位详细标图用彩色照片刊出穴位者,有图对照更容易学习。董老师年版《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原书穴位所列的主治,扣除前胸后背部位以刺血为主的穴位总共之原主治项目共项,维杰根据自己思路增补主治项,增补之项目超过一半。纵然加入前胸后背(后背97项前胸23项)的原主治则项计算。则杨维杰根据自己思路增补主治的项,仍达原主治项的百分之四十九。也就是说目前《董氏针灸奇穴学讲座--穴位学》中,三分之一之主治系杨维杰增补者。而维杰增补之主治项目的实用性及应用时机皆较董师原主治为多,甚至占常用分量的七八成。拿掉杨维杰增补的主治,董氏奇穴的实用性将如何,大家可以自己思考。以下就以《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中的一一二二几个常用穴位董景昌老师之原主治,及杨维杰《董氏针灸奇穴学讲座--穴位学》补充发挥之主治做一比较,即可一目了然。
1.木穴:董老师原有主治:肝火旺、脾气燥。杨维杰补充发挥:眼睛发乾、眼易流泪、流鼻涕、鼻蓄脓、鼻塞、手汗、出汗、感冒、感冒流涕、手皮发硬、手掌皱裂,手皮肤病、富贵手、吹风则痒之皮肤骚痒。(维杰按:董老师之主治原仅有「肝火旺、脾气燥」之主治原则,没有治病事项,维杰另外发挥增补为实际病症病位的应用14项)
2.五虎穴:董老师原有主治:治全身骨肿。杨维杰补充发挥:脚跟痛、脚痛、手痛、鞬鞘炎、板机手、类风湿关节炎、手指痛、足趾痛酸、脚踝、脚背酸痛。头痛、肺炎咳嗽、瘰疬、扁桃腺炎。(维杰按:董老师原主治仅有「治全身骨肿」。维杰另外发挥增补为实际明确病位的应用14项)。之后又对五虎一二三四五穴,分别介绍了各自的作用。
3.重仙穴:董老师原有主治:背痛、肺炎、退烧、心跳、膝盖痛。杨维杰补充发挥:肩痛、颈痛、落枕、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痰稠不易咳出,子宫瘤、卵巢炎。胸痛。(维杰按:董老师原主治有4项。维杰另外发挥增补更为常用的应用9项)
4上白穴:董老师原有主治:眼角发红,坐骨神经痛、胸下(心侧)痛。杨维杰补充发挥:腰连背痛、肩背痛、治眼酸胀、易疲劳、患侧之手腕(桡侧)扭伤、颈痛(双侧并针)、脚无力。(维杰按:董老师原主治3项。维杰另外发挥增补更为常用的应用7项)
5.灵骨穴:董老师原有主治:肺机能不够之坐骨神经痛、腰痛、脚痛、半面神经麻痹、半身不遂、骨骼胀大、妇女经脉不调、经闭、难产、背痛、耳鸣、耳聋、偏头痛、经痛、肠痛、头昏、脑胀。杨维杰补充发挥:脚难举抬(无力)、腹胀、小便不节(次数过多),小便痛、肘痛、鼠蹊胀痛、头晕、肩痛不举、食欲不振、脱肛、背痛、膝痛、腰痛、脊椎痛、听力不足、胸部打伤、慢性咳嗽、上腹胀闷。网球肘、脚根痛。脊椎骨痛(维杰按:董老师原主治17项。维杰另外发挥增补颇为常用的应用21项)
6.中白穴:董老师原有主治:肾脏病之腰痛、腰酸、背痛、头晕、眼散光、疲劳、肾脏性之坐骨神经痛、足外踝痛、四肢浮肿。杨维杰补充发挥::起坐之际腰痛之症。脊椎骨剌、急性腰扭伤、慢性腰痛、血压高、及前头痛、偏头痛、头晕、治肩周炎、肩背痛甚效,治落枕、治心后之脊间痛、治肋痛、治耳鸣及突发性耳聋亦甚效。(维杰按:董老师原主治9项。维杰另外发挥增补更为常用的应用15项)我个人增补的主治多在常用穴中,谨以此六个穴而言,董老师原有主治共35项,维杰另外发挥增补了76项。为什么我能发挥这么多的主治,首要当然是四十年不断的临床,数十万人次的经验累积,最重要的还是从一些个人研发及自创的原理出发,即余所研究历经四十年不断补充的理论,现称之为《董氏奇穴十翼》(详见后面原理学部分)。从主治入手,以董老师原有主治加上我的发挥增补,可以很快地进入比较实用的学习及应用阶段。可以节省读者十几二十年或更多的时间。
(二)治疗学方面
董老师只写过穴位学,没有写过治疗学,自己研读董氏奇穴,当然可以按照老师《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所列主治自行循穴治疗,但寻找时不免要花费一段时间,却方法往往只有一种,甚或找不到对应项目,维杰在年的《董氏奇穴针灸学》中附上了治疗学,当时在前言中谈到「董氏奇穴原书,原仅有穴位部分,而无治疗学,系笔者追随董老师学习多年,并综合个人临床二十万人次之经验整理编写而成,其临床效果,多经验证,值得广泛发挥应用。」所谓临床效果,多经验证,值得广泛发挥应用。」就是因为我编著的治疗学是我经验的累积与精华。而维杰的治疗学有许多是老师书中找不到的病种。是与时俱进随着时代进步的。只要读者细心的将《董氏奇穴针灸学》与老师《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的主治对照一下,就会发现我写的治疗学中八成以上的治疗用穴不是老师书中有的,而是维杰加进去的,基本上可以算是是我自己的应用法,这里面我保留了奇穴原主治最有效的部分,一些董老师奇穴学中的主治项目并未放进去,而以更有效的自己经验穴位替代,有些在老师当时治疗效果并不是很好的,我则以自己以后二十年的的改进经验加了进去,把最好的献给大家,为了发扬奇穴,当然是要拿出最好的。年之后的十余年临床病患更多,经验更丰,年之《董氏奇穴讲座—治疗学》出版时,临床已达三十万人次之经验。又增加了一些治疗项目及效穴,且谈了不少验案。目前有些人要还原董氏奇穴,说脏腑别通、体应针法、对应针法等原理不是老师原来的东西,应该还原。我也乐得在这里把《董氏奇穴讲座—治疗学》还原改为《杨维杰针灸治疗学--董氏奇穴应用》(当然还会有《杨维杰针灸治疗学--十四经应用》)。即以现在的《董氏奇穴讲座—治疗学》治疗学来看看,
为什么治疗学比原理学更需要还原。这里仅从《董氏奇穴讲座—治疗学》的前两个病症的治疗取穴来看看,就可知道原因了。
(二之一)头痛
1.大白穴甚效,配中白或叉三穴更佳。2.针侧三里、侧下三里,并针肾关,留针四十五分钟,轻症二、三次,重症四五次,即可不发。治慢性久年头痛甚好。3.针灵骨,立可缓和疼痛。4.背部五岭穴点刺,亦可立止头痛。5.太阳穴刺血最特效,久年头痛轻则一、二次,重则三、四次痊愈。此就上述五项治疗略作分析:董师景昌原有治疗:4.背部五岭穴点刺,亦可立止头痛。维杰按:五岭穴在董老师原有主治中本就有头痛一项,董老师喜欢在背部点刺,有时轻症头痛亦在背部五岭择穴点刺。维杰个人发挥治疗:1.大白穴甚效,配中白或叉三穴更佳。维杰按:此为杨维杰个人发展,此法治疗各种头痛皆有效,最为简单且效果卓著。2.针侧三里、侧下三里,并针肾关,留针四十五分钟,轻症二、三次,重症四五次,即可不发。治慢性久年头痛甚好。维杰按:侧三里穴、侧下三里穴在董老师之原有主治系:牙痛、面部麻痹。并没有头痛,此系杨维杰所加。3.针灵骨,立可缓和疼痛。维杰按:灵骨穴在董老师原有主治只有偏头痛、头昏、脑胀。没有头痛。此系杨维杰所加。5.太阳穴刺血最特效,久年头痛轻则一、二次,重则三、四次痊愈。维杰按:这是维杰个人发展,虽然听过老师的太阳刺血,但从来没有看过老师在太阳穴刺血。
小结:上述五项,只有第四项背部五岭穴点刺,是董老师的用穴。其余为杨维杰经验发展。其中以第一项针大白穴配叉三穴简单而有效。效果方面最特效的则是太阳刺血,往往多年痼疾一次痊愈。这里五项治疗,董老师的用穴只有一项,杨维杰经验发展了四项,且更实用有效。
(二之二)偏头痛
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效果佳。2.针中九里〈风市〉,效果亦佳。3.三重、四花外穴点刺出血,亦可立止疼痛。4.太阳穴部位疼痛,针门金甚佳。5.太阳穴点刺特效,久年偏头痛轻则一次,重则二、三次可愈。6.水曲穴。
此就上述六项治疗略作分析:董师景昌原有治疗:3.三重、四花外穴点刺出血,亦可立止疼痛。维杰按:三重穴董老师原有主治系:甲状腺肿大(心脏病引起)、眼球突出、扁桃腺炎、口歪眼斜(面神经麻痹)、偏头痛、痞块、肝病、脑瘤、脑膜炎。其中有偏头痛但此处是刺血,较老师原治疗效果为强。四花外穴董老师原有主治:急性肠炎、牙痛、偏头痛、脸部神经麻痹、肋膜痛。三重穴及四花外穴皆有偏头痛,这是老师的用法。
维杰个人发挥治疗:
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效果佳。维杰按:侧三里穴在董老师原有主治系:牙痛、面部麻痹。没有头痛。也无偏头痛。此系杨维杰所加。
2.针中九里〈风市〉,效果亦佳。维杰按:董老师中九里穴之原有主治:背痛、腰痛、腰脊椎骨痛、半身不遂、神经麻痹、脖颈痛、头晕、眼胀、手麻、臂麻、腿痛、神经无力。没有头痛。也无偏头痛。此系杨维杰所加。
4.太阳穴部位疼痛,针门金甚佳。
维杰按:门金董老师原有主治:肠炎、胃炎、腹部发胀及腹痛、盲肠炎。没有头痛,也无偏头痛,这是维杰个人发展之疗法,极为有效,基本上是针入即不痛。
5.太阳穴点刺特效,久年偏头痛轻则一次,重则二、三次可愈。维杰按:这是维杰个人发展,从来没有看过老师在太阳穴刺血。
6.水曲穴。维杰按:水曲穴在董老师原有主治系:腰痛、四肢浮肿、腹胀、颈项神经痛、妇科子宫多病。没有头痛,也无偏头痛。此系杨维杰所加。小结:上述六项,只有第三项3.三重、四花外穴点刺出血,是董老师的用穴。其余为杨维杰经验发展。其中以第四项太阳穴部位疼痛,针门金甚佳为最常用,且可立止偏头痛。效果方面最特效的则是太阳刺血,往往多年痼疾一次痊愈。这里六项治疗,董老师的用穴只有一项,杨维杰经验发展了五项,且更实用有效。
由上来看,学习董氏奇穴的治疗学,维杰个人所着所列之治疗学,实为最可借鉴之治疗学。
(三)原理学方面知道穴位如何有效,就会有信心的使用,就知道如何再发挥效果,这就要探索找出原理,或赋予穴位一些原理的说明。原理的探索创立是一段比较困难的过程,是一个比较高的层次。这是研究奇穴穴位经过千锤百炼提出的思维精华,是融会内经、难经、甲乙经、针灸大成等经典心得的发挥。这方面的学习主要从我所加诸于奇穴的十大原则方法来切入,其中多项是我的首创研发,由于这些方法及理论用以铨释奇穴,才使其由董氏针灸奇穴学变成一个庞大的系统---董氏奇穴针灸学。此中有手法、作用、穴理为实用,现已流行世界,被称为《董氏奇穴十翼》,简称为《奇穴十翼》,因为也可以用于发挥十四经穴,所以有称为《杨维杰针灸思路十要》的。《奇穴十翼》的基本内容,在维杰个人的著作中,及个人站点的一至十七回的《针灸答问》中皆有详细刊述。至于深层的内容,散见于我的一些讲座的讲义中,这里再简单叙介一下其内容:
1.太极全息定位:从「一物一太极,一处一太极」之全息观之思维出发,个人以一、大太极(肘膝太极)。二、中太极(腕踝太极)。三、小太极(头面、四肢、手部及掌部之局部太极)四、微太极立论。能够全面铨释奇穴的位置布局分布,并分析其作用,更进而研创许多同董氏奇穴系统一致的奇穴,维杰之太极观与一般之太极全息观不同,外间之全息观系一个小人趴在某一部位。个人之太极全息观则系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之太极观。系以活动中枢、元气中枢为主的一种太极观,以此方法很容易合理解释:总枢穴及水愈穴为何老师之解剖皆写入丹田神经,也从而可知膝上的失音穴及十四经手腕后的灵道穴、通里穴治疗音喑的穴位分布及原因。太极全息定位不但分析奇穴之分布极为实用,分析十四经经穴也颇为实用,例如四总穴歌,用太极定位分析马上就知道分布由来。以此原则发现的奇穴,也就可列入董氏奇穴衍生系统,如个人发现的奇穴小节穴,治疗脚踝痛,疗效之高之速,是没有其他穴道可与之比拟的,其他次白、内白、手门金穴亦皆如此。太极全息定位及三才定位的交会区,就能解说董氏奇穴倒马(区位)取穴的原因。
2.体位应用针法:简称体应针法,体应针法包含「体与体之对应」,及「体与脏之对应」,「体与象之对应」是解说董氏奇穴部位分布,体表五体皮脉肉筋骨应用之最佳工具及原理法则,也是我个人为解说董氏奇穴应用,建构的核心思维体系之一。早年最先在《黄帝内经》中找到其刺法渊源,有称为「刺五体法」者,目前虽也能看到些零星的应用经验,但整体性全面性的论述并不得见。我受内经启发,综合个人经验,将理论与临床进行了深入研究。将其称为「五体体应针法」,简称为「体应针法」。哂渺栋l挥董氏奇穴的应用极为实用。虽说受内经启发,但有自己的特色,与内经之刺法有显著不同,而更为实用。内经之重点在层次及深浅分别为皮、脉、肉、筋、骨五个层次,而且是局部刺,也就是:《灵枢?官针》说的:“半刺者,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此肺之应也。”这种刺法,约针半分,不能深刺,刺至皮分治皮,“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此种刺法,达于肌肉之间,刺得较深,然后提到(或上下)各斜刺一针,成“个”字或竹叶形。合谷之意,乃指“肉之大会处”而言,并非指合谷穴。“输刺者,直人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肾之应也。”此种刺法,比关刺深,直刺达骨,可缓解骨及骨间深部疾患压迫所引起的疼痛、麻木、痿痹等证,适用于骨刺、软骨炎等。我个人研创之「体应针法」重点则在部位之应用,即:以骨治骨;以筋治筋;以脉治脉;以肉治肉;以皮治皮。并且是利用董氏奇穴远处刺,又可以五体治五脏。(详见拙文《体应针法与内经官针篇刺法之比较》)我也以此法则用十四经穴远处刺,效果极佳。
3.对应平衡思维:这是治疗及取穴的一种方法,最早有
(1).九大对应:对应取穴法之对应,我将其分为九大对应法,即等高对应、手足顺对、手足逆对、手躯顺对、手躯逆对、足躯顺对、足躯逆对、上下对应、前后对应等九种,其中手足顺对、手足逆对、手躯顺对、手躯逆对、足躯顺对、足躯逆对等,这是大太极的衍伸,在易学思路太极篇中有详细论述。之后又有几种对应,如
(2)部位对应:另外我个人从手足穴位排列的的部位对应中找到对应互补穴位,以此思路来探索董氏奇穴,可以发现董氏奇穴手足部位的穴位分布的五行排列有对应关系,就如同开合枢一样在相关的部位(也可说是经络)功能作用是一样的,善于在其间应用即足以调治全身。根据此一思路,我也发现补足了几个穴位。
(3):体位对应:穴位有皮脉肉筋骨的体位对应,治疗时可根据疼痛部位所在为皮脉肉筋骨,而选择位在皮脉肉筋骨的穴位治疗。这个在我的体应针法中有详细说明,此处不再多赘。
(4)冲合对应:十二时辰六冲之间互补对应,肝与小肠对应,用小肠经之肝门治肝炎,…。大肠与肾对应:脾与三焦对应。可有更多举例。
(5).区域对应:将太极之重合部分联系,即可为大部位区域对应。与区间取穴及倒马取穴有关。
4.脏腑别通思维:这是铨释穴位主治及作用原理很好的理论工具。脏腑别通原称脏腑通治,首见于明?李梴《医学入门》,引自《脏腑穿凿论》。然后清唐宗海重复一样的话,同样也没有方药更无针灸,有说等于没说,原文是「心与胆通,心病怔忡,宜温胆为主,胆病战栗颠狂,宜补心为主;肝与大肠通,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病宜平肝经为主;脾与小肠通,脾病宜泄小肠火,小肠病宜润脾为主;肺与膀胱通,肺病宜清利膀胱水,膀胱病宜清肺气为主;肾与三焦通,肾病宜调和三焦,三焦病宜补肾为主。」。既说通治,当然有其相通的路径,唐宗海《医经精义》中虽然有解说,但仍然是气化为主,且李唐二人并未探讨及涉及其源流,对于胃与包络是否相通并没有交代,最早我于开始发挥五脏别通用于针灸,首先即用内关治膝痛(因为胃经通过膝部膝眼之犊鼻穴)特效,治胃病亦甚效,又以足三里治心脏病甚效,使我进一部做了胃与包络通的连系研究,补足了胃与包络通而改成脏腑别通。年公开于著作《针灸经纬》,再写于《董氏奇穴针灸发挥》之中,年版董氏奇穴中开始全面用于解说董氏奇穴。年探源其与内经开阖枢之关系,并以开阖枢解释脏腑别通,年探源与易理之关系,更进一步以易经解说脏腑别通。这个别通确实有相通之路径,详见下一章节(不是某位不懂经络的师徒说的,全身都通,那就不需认识经络,不需认识穴位,随便针一针,就能治全身病了)。脏腑别通也能够被应用于十四经穴,极为实用。
1、董针是中医针灸的重要组成部分。董针与经络、阴阳、五行、脏腑等学说密切相关,所以董针是中医针灸的一部分,而不是什么其他学问。
2、董针最大特点是临床效果好,对于数十种疾病具有立竿见影之效,可以治疗数百种疾病。
3、董针用针精简,患者易于接受,一穴(针)治多病,每针皆有所指,有特殊经验用穴,也有特殊理论指导选穴。
4、安全是董针的又一大特色!董针用毫针多在肘膝以下,把风险降到最低。
5、尽量或绝对不针患处,体现了“古法”针灸的特点,先贤的智慧依然福泽后人。更是有别于哪里痛扎哪里的“肌注式针法”。
6、急症、痛症见效迅速。所谓“拯救之法,妙用者针。劫病之功,莫捷于针灸”,董针对这句话做了最好的注解。
7、董针特有的刺血方法[非局部]用于各种常见和疑难疾病皆有加强疗效的作用,有云:“久病必有瘀,难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董针刺血可标本皆治、立起沉疴。
8、董针适用范围广泛,常用于内、妇、外、儿、皮肤、骨伤、疼痛、五官科等疾病,尤其对颈肩腰腿痛效果尤佳。
==========================================================================================
想学习董针吗?
你还在囿于奇穴而已吗?
想掌握董针心法要诀吗?
学习董针为什么要跟随邱雅昌博士?
想拜邱雅昌博士为师吗
往下看
关于在成都举办“董针临床验案高级研修班”的通知
各级医疗机构医师、从事针灸事业相关人员、中医爱好者:
董氏(正经)奇穴针灸(简称:董针)作为传统针灸疗法中的“经方派”,与以《黄帝内经》所传承之十四经针灸具有极深渊源与联系,相比之又独具特色,更能体现古法针灸之神韵,其简、便、廉、验之优势在临床实践中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为弘扬推广“董针”这一中华传统针灸一脉,进一步提高大西南地区董针使用者的临证运用水平,董针明堂兹定于年9月18日—20日(三天两夜,9月17日报到)在四川成都举办“董针临床验案高级研修班”。主讲教授邱雅昌博士具有几十年的临床经验,授课超过15年。机会难得,望大家积极报名参训。
(参班可获得:年拜师邱雅昌博士的参评资格)
此次会议主办:董针明堂、景昌医疗文化传播(深圳)有限公司
现就本次培训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项目:董针临床验案高级研修班
2、主办:董针明堂、景昌医疗文化传播(深圳)有限公司
3、主讲:邱雅昌博士:董针临床家、董针嫡传第三代传人、科学实验检测董针第一人、董针明堂创始人、国医大师颜德馨入室弟子、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特聘专家,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授课老师,针灸类畅销书《董氏奇穴实用手册》、《董氏(正经)奇穴实用手册》(人卫版)作者。
邱雅昌博士简介:台湾清华大学核子工程系毕业,赴美国攻读硕士,博士,机缘得天独厚,中年拜师董景昌先祖师嫡传弟子杨维杰博士学习中医以及针灸。后又拜师第一届国医大师颜德馨教授为师,得其心法,为颜师入室弟子,孟河学派第六代传人。嗣后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取得中医学博士,考取执业医师执照。临床使用董针多年,鼎盛时期每天病人近人,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创立了“针证相对论”、“穴位空间论”、“奇正接轨论”。先生秉持科学精神,提倡以临床实效说话,传播可复制疗效的董针疗法,不谈玄虚,不自欺欺人。先生的理念在董针的传播中起到了建设性的作用,净化了董针生态,引领了一个董针新时代的到来。
特邀嘉宾:任亚东主任医师,邱师弟子,董针第四代传人,成都市第三批名中医,四川省第五批名中医,四川省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针灸学会疼痛与脑病专委会候任主委。此次作《关于董针的临床感悟》主题演讲。
助教、会务人员:鲍自体主治医师,邱师弟子,董针第四代传人,四川省针灸学会疼痛与脑病专委会委员
4、讲授内容:本次主讲:---董针治疗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邱师董针临床诊疗思路与临床经验,以及董针心法要诀,并且首次新增案例分析。首次公开讲解:“董针始源三法”:1.高级倒马针法。2.动气针法的核心。3.牽引针法的六种变化方法。并且讲授:太极观在董针中的运用。综合董针门人治疗疑难病的独特方法。本班属于董针新版高级课程,是广大董针临床者进一步提高的重要途径。
5、本次课程适合人群:
(1)、有针灸临床基础的各级医疗机构医师;
(2)、参加过董针相关培训,需要进一步提高者;
(3)、自学董针,对董针有足够认识基础的爱好者;
6、培训时间:年9月18日—20日(三天两夜,9月17日报到)
7、培训地点:四川成都(报名后会务人员通知报名者本人)
8、费用:
报名总费用:(原价元),此次元(含培训费、结业证书、参会证、合影照);报名预付费:元/人(按预交费先后排座位号,谢绝空降);报名时按:姓名+手机号+身份证号,格式将信息发给联系人
9、待遇:
(1)颁发邱雅昌博士签名的结业证书。
(2)参加本次培训的学员,可参加董针明堂举办的同级别学习班的两次复训(需交少量场地费,以董针明堂规定为准)。
(3)参班可获得:年拜师邱雅昌博士的参评资格
福利:报名即赠送由邱师弟子录制的《董氏奇穴临床实战讲座》
录音学习资料33集!
10、食宿协助安排,费用自理。
11、注意事项:
(1)、报名时带身份证(中国)原件,国外学员请带护照。
(2)、严格按照定金先后顺序安排座位。
(3)、海外学员直接用电话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