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
热
有
心
静
,
凉
生
为
室
空
大
/六月中/
暑
腐草为萤。
土润溽暑。
大雨时行。
农
历
二
十
四
节
气
第
十
二
节
气
大暑,六月中。
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
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
大暑养生
我们之前有讲过,今年水运太过,所以降雨会多。从五运六气来看,水克火,所以今年心脏问题的人会比较多。所以今年最热的大暑节气,我们应该做好预防。
今年的大暑是7月22日,太阳到达黄径°时候。大暑与小暑、夏至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夏季炎热程度的节令,24节气是阳历还是阴历?很多人都有误解,其实24节气指太阳历,既不属于农历也不属于阴历,是中国古人根据地球与太阳关系制定的,对天人合一高度认识。我们的祖先对天地人关系的认知已经到了非常高的境界,至今很多人无法理解。
关于大暑的养生,《黄帝内经》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早有记载:“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者少,冬至重病。”
多出汗,使气得泄
“夏三月”是哪三个月?指的是立夏到立秋这三个月,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六个节气。秀是?蕃是草木非常旺盛的意思,“此谓蕃秀”,意思是植物在孕育孩子的时候,还未成熟。在夏季时候,草木长得非常快,处于结果实的状态。
“无厌于日”,不要讨厌在日头下面的状态,现在很多人怕晒黑,用隔离霜、防晒服把自己包裹严实。夏至时候阳气达到鼎盛,阴气开始上升,很多人喜欢吹空调,喝冷饮,让寒冷之气进入身体,应该多晒晒太阳。
“使气得泄”的意思是,让自己身体的气息与外界达到接通,人才能舒适起来。现在的状况是,一到夏天,很多人都把自己“冰镇”起来,冷饮、冰淇淋、冰粥。但是,往往喝冷饮吃冰棍后,是不会让自己的气泄出来的,更别说出汗了。
如果在夏季不出汗会怎么样?
《黄帝内经》在《素问·金匮真言论》中还记载:“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就是说,如果夏天、暑天出不了汗,秋天就会变成“风疟”
大暑节气是全年温度最高,阳气最盛的时节,但是此时阴气已经出现了。我国中医在养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说法,故对于那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痹症等阳虚证,是最佳的治疗时机。有上述慢性病的朋友,在夏季养生尤其应该细心调养,重点防治。具体方法为:温补肾阳,天灸等。
根据“上医治未病”的原理,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例如肺金寒湿、气虚阳弱的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类疾病,脾胃土虚寒沉积的慢性腹泻、寒痛等疾病,肾阳不足、寒湿客于筋骨关节类的风湿痹症等阳虚慢性疾病,三伏是最佳的治疗时机。有上述慢性疾病,在夏季养生中尤其应该顺应天时,把握自然的火候,同步细心调养身内的阴阳平衡,借势而调,重点防治。
大家都知道一年分四季,实际上一年是分五季的,在夏秋季之间,还有一个“长夏”。我们都知道,春对应木,养肝;夏对火,养心;秋对应金,养肺;冬对应水,养肾。那么长夏则对应土,适宜养脾胃。这是五行与人体对应的关系。
其实夏季还要预防关节炎,夜睡贪凉容易诱发关节炎。原因是血管收缩快,废物排不出体外,别让膝盖受凉风,温差大使机体快速降温,导致肌肉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受阻后,体内代谢产物不能顺利排出,会引起肌肉疲劳和酸痛。如果小风长时间吹着膝盖,可能诱发风湿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
预防心病
《黄帝内经》在《素问·金匮真言论》中还记载:“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
“病在心”,这里的“心”不是心脏,一个是指手厥阴心包经,还有手少阴心经。夏天很容易伤害这两条心脉。手厥阴心包经就是指咱们肉质的心脏,手少阴心经则是指情绪情感心情,中医上讲,“心主神”。人在夏季本来就容易出现心脏方面的疾病,而今年的水运过重,使得夏天又容易出现心脏问题。
心包经的起端在乳头的外上方,这里是天池穴。女性为何容易得乳腺癌?跟心情不好有关系。
“胸胁”在膻中,胸口。不高兴的时候,下意识容易抹胸,捶胸顿足。可以时常按按。
“胁”在哪儿?胸的两侧,跟肋不一样。心经的起点在腋窝下,极泉穴。大家可以观察一下,孩子为何总是抬着手睡觉?因为露出极泉穴时舒服,心情放松,咱们大人也常做伸懒腰的动作,就会觉得放松一些。沿着手的这一内侧,这叫手少阴心经,共有9个穴。有些人为了防止出汗,将腋下汗腺做掉了,这样气不得“泄”。
天气炎热时,人体体表血管不断扩张,血液集于体表,心脏、大脑血液供应量不足,很容易加重病情。从高热状态进入低寒状态,血管马上收缩,导致血压迅速升高,从而使心脑血管疾病加重,甚至能造成生命危险。温差大,对老年新人的生理适应性是个考验,天热时血管舒张、血液粘稠度增加,天冷时形成血管舒张功能障碍,血流减缓,就诱发了脑中风、心肌梗死。
为什么大暑前后老人最容易中暑?老年新人的体温调节中枢不敏感,平衡失调,身体各组织功能失控。如果天热时房间通风不好,出汗后没有及时补充水分,往往会使老人体内水电解质发生紊乱而引起中暑。对于患有心脑血管病的老人来说,长期服用β受体阻滞剂、抗组织胺药物、利尿剂、安定类药物等,则会进一步加重中暑的可能与症状。
所以夏季防中暑最好喝热茶,一定不要喝凉茶,热乎乎的茶下肚后,出一身汗,“使气得泄”。在35°以上的高温,死亡率明显上升,一定要防心脑血管疾病。
怎么判断心脑血管要出问题?一旦出现背部、肩、手臂等疼都要引起重视,尤其胸、心、膻中、腋窝等地方疼痛,要重视。心肌梗死的表现是,剧烈的疼痛,在心前区,大于15分钟,大汗淋漓。压榨性疼痛,含硝酸甘油不能缓解。有些心梗病人表现为严重疲乏无力,出冷汗,恶心呕吐。出现心衰、心率失调、心脏骤停、室颤等,最为严重,死亡率也最高。
一旦心梗怎么办?古人说,十指连心。将病人手指尖扎破,挤出两滴黑血,这样抢救回来的可能性很大。
出现脑梗时,病人的前兆是眩晕、呕吐、四肢不协调了,这时候要注意,耳廓周围均匀分布的五个点,扎破后挤出黑血,也可以明显改善。
所以身边有人出现心梗脑梗,最好的办法是不要动他,使其平躺,马上拨打,在等待的间隙,就可以使用刺破的方法。
西方医学认为,血管壁上的油是通过饮食得来的,中医则认为是寒凉引起的。大暑节气的饮食,按照《黄帝内经》记载,应该是“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行俱全的食物都要吃,不要吃寒凉的食物,身体免疫力提高,血液问题自然解决了。
最后总结一下,今年夏天湿气太重,水运太过,容易引起心脏病的问题,要加预防,做到“无厌于日,使气得泄”,多喝热水热茶,不要吃冰镇的冷饮水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